現在資訊發達,想要甚麼資料上網查一查就有,而且就算是相隔很遠的兩個人也可以及時透過通訊軟體同步聯繫。根據日本一位醫學教授小林弘幸指出:「現代人一天接收的視覺資訊量,是平安時代(西元794年~1185年)的人一輩子接收的量。」

 

雖然我們可以觸及的資訊量如此大,但這也讓我們更容易分心,效率反而變差了!

不僅如此,生活步調變快,連追劇都要倍速播放的我們也變得更靜不下心,感覺東忙忙西忙忙,做了一大堆事情,但實際上卻沒有做甚麼實質上有幫助的事。

 

才讀一下下書,突然想到要查個資料,打開手機,又想到賴上面有一些訊息沒有回,想要一次把他回完,結果不小心就和在線的朋友聊起來,然後這位朋友又分享一個有趣的視頻希望你給他一個回應,於是又把視頻看完,回完之後已經過了半小時,資料還沒開始查,但是已經有點疲倦了,因此覺得很挫敗。類似的情境也容易出現在你我身上。

 

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去克服的事情,做了很多試驗得出了一些蠻有用的方法,不管是工作還是讀書都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
 

克服分心、提升專注的八個方式:

 

一、使用番茄鐘工作法

使用間歇式的工作方式,根據科學研究25分鐘的專注衝刺,得到5分鐘的休息,這樣的循環可幫助我們維持極度專注力。

Youtube 上面也有這樣的視頻,音樂也不錯聽,打關鍵字 "Study with me" 或是「番茄鐘工作法」

至於我個人喜歡的: 

(20806) 阿鮑Abao - YouTube

下面是雨聲,這個外國學生很厲害:

(20806) Full Day Study With Me [7 HOURS] Rain Sounds - 25/5 Pomodoro - YouTube

 

 

二、分離工作與休息的地方

如果工作的地方有床又有食物真的很容易令人想要躺一下,而且除非有很強的自控力,否則休息與工作也較難分割。

 

三、確保充足的睡眠

當沒有精力、精神感到渙散的時候也更容易分心,同一行字要讀兩遍才看懂;工作上也容易出包,反而事倍功半。所以如果不是那麼緊急,真心建議不要用熬夜換取時間。而且這也會給我們「漫長的夜晚,時間還很多的錯覺」

 

四、少吃精緻糖,多攝取蛋白質

有沒有過吃飽飯讀書覺得昏昏沉沉的感覺?有可能是精緻澱粉吃太多導致血糖波動大的原因。

我高三準備指考的幾個月儘量少吃澱粉,便當的飯只吃三分之一,少吃的改用無糖豆漿代替;也不太吃拉麵、粥類的;如果不會很餓我也推薦便利商店的三明治、馬芬堡或御飯糰這類醣類比較少的輕食搭配牛奶或豆漿。

真的推薦試試,你會發現不僅精神變好,而且蛋白質會讓人飽比較久。當別人為了讀書壓力胖的時候,我反而瘦了!一舉兩得。

 

五、把過程中浮現的小念頭寫下來

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小雜念(例如突然想到要訂高鐵票)浮出,這時不要責備自己不專心,請接納這些小念頭,但不要馬上切換頻道去做,只要寫下來就好,等到休息時間就可以去做。

 

六、放白噪音或是工作用音樂

我個人認為工作時放白噪音(例如雨聲、海浪聲)或是沒有歌詞的音樂可以讓人更專注,而且也比較不會累,更令人心平氣和。

我會推薦 【潮汐】 這個 app,不只有番茄鐘工作法的功能,也可以選擇播放的白噪音。

 

七、一次只做一件事

很多人會選擇多工,讓自己感覺很有效率(例如一邊回訊息一邊讀書),但事實上,人類大腦天生就不適合多工,那些看起來一次可以做好很多事的高手,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大腦很會在各項任務間切換,但這真的很需要技巧而且也很耗費精力,所以親愛的,我們還是把精力與時間用在把一件件「對的事情」做好!

 

上述說的是兩件事都是很吃大腦的情況下,但是如果是一邊跑步一邊聽podcast,或是一邊打掃一邊想如何應對客戶,這樣同時進行可以幫我們節省時間。

 

八、設定時間

如果我們無限長的時間去做一項任務,這項任務很可能過了好幾年都還沒開始做。

這就是「帕金森定律」,原本可以盡速完成的工作,在沒有時間限制下,人會傾向放慢工作節奏,或是做其他任務,直到截止時間被填滿。

所以請為自己的任務設定時間,也許會有一點點的壓力,但這也會讓我們變得更有衝勁、有效率!

 

好了,以上就是我今天對於有助提升專注、增加效率的幾個小方法!

希望你們喜歡,你們的支持也會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喔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沁! 的頭像
    阿沁!

    阿沁的跨領域筆記

    阿沁!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